国子监介绍
在北京城的东北隅,有一条古老的成贤街,在其人口处和中间,矗立着4座完整的过街牌楼,金碧辉煌。人们走进这条古老的街道,可以远远望见牌楼上三个斗大的金学“国子监”。
国子监是元、明、清三代的国家最高学府。创建十元大德十年(130年),明初称“北平郡学”,永乐二年(140年),复改称国子监。建筑坐北朝南,中轴线上分布有集贤门、太学门、辟雍、彝伦堂、敬一亭等,建筑布局相当讲究。进人学府院内大门——太学门,即可见到一座瑰丽壮观的琉璃牌坊,南面的题字是“圜桥教泽”,北面的题字是“学海节观”。正厅彝伦堂,是监生们会讲的大礼堂,皇帝来国子监讲学时在这里设座。东西两廊各有房33间、设监内“六堂”:东为率性、诚心、崇智,西为修道、正义、广业,是监生课堂。东西两面还有4厅:东为典簿、绳愆,西为典籍、博内,是监内分管文书、纪律、图书、教学的办公处。
辟雍殿为国子监全部建筑的中心,建于乾隆四十八年(1783年),占地2300平方米,为重檐黄瓦四角攒尖顶的方殿,屋顶有馏金大圆球。殿的四周是圆形水池,筑有玉石栏杆,四面有4座石桥(圈桥),形成所谓“辟雍圈水”的胜境。
北京国于监是元、明、清三代培养贵胄子弟和御用文人的最高学府。校长叫“祭酒”,教务长叫“司业”。第一任监酒是元代著名理学家许衡,当时有学生200余人。在这里学习的学生叫“监生”,大致有三种来源:一是从全国各地秀才中选拔的正途监生,到此作进一步深造;二是外国留学生,大致来自高丽、逞逻、交趾、俄罗斯等;三是“捐监”,挂名监生,只要交足银子,就能领取“监照”,算是监生。
六百年前的三朝最高学府,如今建筑依然,已改为首都图书馆。宽敞的院落,参天的古柏,花木葱茏,清雅幽静,为当代的学子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。游人至此,亦可回味封建时代大学生们在此攻读经书的况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