故宫介绍

故宫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(1420年),占地72万平方米,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,有宫殿建筑9000多间,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大、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。以乾清门广场为界,分前朝、后寝两大部分:前朝以太和殿、中和殿、保和殿为中心,左右辅以文华殿、武英殿,是皇帝举行重大典礼的场所;后寝以乾清宫、坤宁宫、交泰宫为中心,左右辅以东西六宫,是皇帝和后妃们居住及皇帝处理日常政务的场所。明清两朝共有24代皇帝在此居住和行使国家最高统治权。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“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”,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“世界遗产名录”。 为了突出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威,故宫有一条贯穿宫城南北的中轴线,在这条中轴线上,按照“前朝后寝”的古制,布置着帝王发号施令、象征政权中心的三大殿(太和殿、中和殿、保和殿)和帝后居住的后三宫(乾清宫、交泰殿、坤宁宫)。 在其内廷部分(乾清门以北),左右各形成一条以太上皇居住的宫殿--宁寿宫,和以太宫太妃居住的宫殿--慈宁宫为中心的次要轴线,这两条次要轴线又和外朝以太和门为中心,与左边的文华殿,右边的武英殿相呼应。两条次要轴线和中央轴线之间,有斋宫及养殿,其后即为嫔妃居住的东西六宫。出于防御的需要,这些宫殿筑的外围筑有高达10米的宫墙,四角有角楼,外有护城河。 故宫里最吸引人的建筑是三座大殿:太和殿、中和殿和保和殿。它们都建在汉白玉砌成的8米高的台基上,远望犹如神话中的琼宫仙阙。第一座大殿太和殿是最富丽堂皇的建筑,俗称“金銮殿”,是皇帝举行大典的地方,殿高28米,东西63米,南北35米,有直径达1米的大柱72根,其中6根围绕御座的是沥粉金漆的蟠龙柱。御座设在殿内高2米的台上,前有造型美观的仙鹤、炉、鼎,后面有精雕细刻的围屏。整个大殿装饰得金碧辉煌,庄严绚丽。中和殿是皇帝去太和殿举行大典前稍事休息和演习礼仪的地方。保和殿是每年除夕皇帝赐宴外藩王公的场所。 经过三大殿后面的庭院,迎面有一座华丽的宫门,叫乾清门,是“内廷”的正门,建于明代。门前一对金狮和十个 金缸相对排列。有时,清代皇帝在此举行听政仪式。门内为后三宫,乾清宫在前,是皇帝的寝宫,坤宁宫在后,是皇后的正宫,在两宫之间夹立一个亭子形方殿,名叫交泰殿,是内廷的小礼堂。后三宫东西两厢有存贮皇帝冠袍带履的端凝殿,放图书翰墨的懋勤殿,皇子读书的上书房,翰林承值的南书房。东西两侧各有四门,东有日精门、龙光门、景和门、基化门;西有月华门、凤彩门、隆福门、端则门,分别通向东六宫和西六宫。历史上习称的三宫六院,就是指的这里。 最后走到“御花园”,里面有烂缦繁枝的苍松翠柏和富有画意的玲珑假山,在富丽庄严殿堂的后面,别具一种幽美恬静的气氛。 故宫博物院位于北京城的中心,成立于1925年10月10日,是我国最大的一座综合性博物馆。 附录:故宫地下文物库探秘 今年是故宫博物院成立76周年。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古代宫殿建筑群宝藏丰富,堪称世界艺术宝库。从1998年后,人们发现,乾清宫、坤宁宫等处的一些奇珍异宝不翼而飞。这是故宫最需要的一次文物转移—— 去年以来,故宫文物频频飞出国门展示,那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令人惊叹。这些出展文物,平时在故宫难得一见,有的从未公开展示过。那么,它们平时藏在什么地方呢?记者为此拜访了故宫博物院有关领导,了解到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—— 世界最先进的地下文物库 故宫现存文物100多万件,金器、银器、铜器、漆器、玉器、书画,历朝历代艺术精品荟萃。外国人说,不登长城等于没到过中国;中国人说,不到故宫等于白来一趟北京。可见故宫在国人心中的分量。故宫每年接待国内外游客上百万人次,由于游人密集,故宫文物也面临酸性物质的腐蚀。而且,文物长期暴露在外,安全保卫的压力也很大。故宫的文物存放环境与它的文物价值形成极大反差。在国外,即使是很一般的博物馆也是恒温恒湿的,而故宫那些价值连城的国宝却长期处在高温高湿极不稳定的环境中。故宫迫切需要一个高技术化的文物存放库,然而直到1998年,这一愿望才得以实现。 这座耗资达3亿人民币的地下文物库,上下共3层 ,建筑面积达2万多平方米。这座智能化的地下文物库,有若干个储藏间,可以存放60万件文物。环境恒温恒湿,温度一般保持在14到18摄氏度,湿度保持在58%左右。地下文物库的设备都是进口的,红外安全监测系统是目前世界上灵敏度最高、最先进的。大门和各小间的防护门全钢铸造,并有密码锁,厚度约20厘米。在这样的环境下,文物如同进了保险柜。库外则有保安人员昼夜巡查。可以说,如此严密的保卫措施,连蚂蚁也爬不进去。 国际上一些著名的博物馆都曾发生文物失窃大案,故宫文物一直独善其身,这与故宫坚持执行严密的管理措施密不可分。地下文物库存放的都是国家一级文物和国宝级文物,任意一件文物都值几百万几千万。今天,当我们游览这座皇家宫苑时,可曾知道,我们的脚下就是世界上价值最昂贵的地下文物宝库。 文物展示采取轮换制 现在我们游览故宫,所能见到的文物陈设,只有极少量的一级文物,而国宝级文物一般不公开展示。为了让人们领略这些中华艺术精品的风采,故宫也定期调整展示内容,将地下库的文物与地面展室的文物进行轮换。尤其是字画和丝织品类的文物,出于防腐目的,要定期拿出“见光”。 明清历代帝王多爱书画,尤其是清朝皇帝,对书法研习颇深,收藏甚广。因而,故宫的书画珍品存世颇多。字画的保存大概是文物保护的一大难题,既要防虫,又要防潮,不见光不行,常见光也不行。可以说,目前国际上还没有很好的方法解决这个难题。但故宫博物院的文物保护专家探索出了一套比较独特的保护方法——熏蒸。这里有设备先进的熏蒸室,用自己配制的药剂对字画文物进行熏蒸处理,杀死上面的虫卵,保持文物的洁净。在地面展示后的文物收交地下文物库之前都要进行熏蒸处理。地库投入使用后,几乎每天都有技术人员在做这项工作。除字画外,丝织绣品也要进行熏蒸处理,以确保文物无尘无虫。 故宫文物出展国外,一级品的比例也受到严格限制。按国家规定,一般控制在12%左右,除特别批准外,国宝级的文物一般不到国外参展。绘画类、丝织品类的一级文物如果出国参展,3个月左右就要 调回国内,再拿别的同级文物替换。前不久到美国参展的《乾隆大阅图》就是如此。 百万件文物几代人心血 故宫博物院以继承清代皇室的文物珍藏而享誉世界。新中国成立之前,相当一部分珍贵文物被国民党政府运往台湾,目前存放在台北故宫。1949年后,在党中央、国务院的关怀和社会各界的积极支持下,故宫博物院博采广收,又新入藏文物240887件。 故宫的文物收藏与保护也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直接关怀。1951年2月2日,毛泽东主席亲笔致信当时的中央文化部文物局局长郑振铎,将友人送给他的明代王夫之手迹《双鹤瑞舞赋》转交故宫。毛泽东作为书法大家,深知此件珍贵。他在信中强调:“据云此种手迹甚为稀有,今送至兄处,请为保存为盼。”1952年12月27日,毛泽东又将友人送给他的钱东壁《兰亭十三跋》转送故宫。1956年,张伯驹先生将唐李白《上阳台帖》赠与毛泽东,1958年,毛泽东指示中央办公厅将此帖转送故宫博物院珍藏。这件《上阳台帖》,是溥仪从宫内盗出变卖而流落民间的。 曾被乾隆皇帝视为三件稀世珍宝的晋王献之《中秋帖》、王珣之《伯远帖》(另一件为王羲之《快雪时晴帖》,现在台北故宫博物院),也被溥仪夹带出宫,抵押给一家日本银行,因期满未赎而为一古董商所得,流入香港,又典当给一家英国银行意欲出售。1951年11月5日,当周恩来总理得到报告后,当即指示国家文物局局长王冶秋率专家赴香港赎回。周总理在报告上批道:“同意购回王献之《中秋帖》及王珣之《伯远帖》,惟须派人员及识者前往鉴别真伪。”同一时期,经周恩来总理批准从香港购回的还有唐韩晃《五牛头》、五代顾闳中《韩熙载夜宴图》等国宝级文物。建国初期,百废待兴,各方面都需要资金,尤其是外汇储备极其有限,而国家不惜重金从境外赎购文物,显示了新中国领导人维护民族尊严的坚强决心。 故宫文物,浸透着几代人的心血。今天,深藏在地下文物库的一级、国宝级文物,许多都是由这些专家鉴别把关后才落户故宫的。 交通提示:长安街上多路公交车可到。乘地铁天安门东、天安门西站下车,北行穿过天安门即到。
故宫旅游线路推荐
线上服务线下保障  
  •  江苏五星旅行社
  •  江苏旅游百佳
  •  诚信企业
  •  文明旅行社
  •  明码标价